小河,是孔雀河下游一条无名的小支流,流程很短。 第一个走进小河的人是罗布猎人奥尔德克,时间大约是1910年或是1911年。 第二个走进小河的人是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1934年4月底,以奥尔德克为向导,贝格曼一行人向着传说中的“一千口棺材”行进。 1934年6月2日傍晚,奥尔德克终于将他们带到了他发现的“著名墓地”。 贝格曼这样写道:“沿着东北方向,穿过低矮的沙丘,又走了整整5公里路,他领我们到达了一个覆盖着沙子的圆山前。山顶满是长长的木柱,如同一片森林——这正是我探索的目标。自4月中旬初次听说以来一直就在我的头脑中萦绕不去。我把它编作‘5号墓地’,这是罗布荒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这片墓地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荒漠之中,东距楼兰古城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千镇36公里。 小河,是孔雀河下游一条无名的小支流,流程很短。当年到达这片墓地时,贝格曼为它随意起名为小河。 贝格曼于1939年在欧洲公布了此次的考古报告,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学界称小河墓地为中亚历史上和考古沙埋文明中最难解的谜。 然而,如同当年贝格曼对于这片墓地的向往,在数十年间,小河墓地萦绕在许多中外考古学家的脑海,成为他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这是一处多么奇特的墓地啊。罗布淖尔大地上的早期人类有着怎样的思想,怎样的生活?他们曾经创造了怎样的文明?他们与世人关注的古楼兰文明的关联……这些问题,历史文献均未作出点滴注解,但在小河这条小小的支流上,在这片神秘阴森的墓地上,却有着厚重的凝结。 解放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学者试图再次找到消失了的这方遗宝。 2000年12月6日至12月11日,一支由新疆考古、文物保护、地理、野生动物、旅游等学科的工作人员与深圳古大唐《西域纪行》摄制组人员组成的考古队,徒步迈向了埋藏着神奇小河墓地的罗布淖尔河。 这是幸运而艰难的旅途,他们成功寻觅到了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除贝格曼20世纪30年代进入过一次,66年来再未有人来访。这里没有居民,没有准确、具体的经纬坐标位置。 而中国学者圆了他们的梦想。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炳华研究员成为首位发现小河墓地的中国考古学者。 新疆的考古工作者,从来也没有忘却小河。2002年底,新疆考古人员对小河墓地进行了试掘。2003年10月至2005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以所长为领队的小河考古队,小河墓地开始全面发掘。 沙漠曾给予了考古工作者多次磨练。但是,向小河行进,在小河发掘,竟是这样一次超常的艰难过程。 他们背着30多公斤的物资翻越沙山。他们啃干馕,嚼冰块,睡在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沙漠里。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通往小河墓地的路…… 跨越了3个年头,总计时间近10个月的考古取得了巨大成果。 现在,新疆考古研究所小河考古队完成了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初步揭开了小河墓地神秘的面纱。但同时,更为诱人的谜底,期待着考古学家去揭示。 B死神的立柱殿堂 沙丘顶部密植着多棱形木柱,如同森林,这样的遗存形式在国内外独一无二。 小河五号墓地绝非平凡的墓地。每位立于它面前的考古者在表达内心感受时,都说了相同的两个字:震撼。 它的地理位置非同一般,气势超凡。“这个墓地给人一种阴惨可怕和难以置信的感觉。”当年,贝格曼这样描述。 它的外围地势开阔、平坦,四周分布着零零散散、形状优美的小沙包。稀稀落落的柽柳,衬托出荒漠的凄凉、单调。 墓地位于孔雀河南部支流小河东侧约4公里处。它地势很高,4公里外就可以清晰地看见,在你的视线与它相撞的一刹那,你就会领略到它的非同寻常。 墓地外观为一个椭圆形沙山,位于一座原生的高阜沙丘之上,在自然风积和构筑墓葬时的人工堆沙过程中,沙山越积越高,高度达7余米,面积达2500立方米。 沙山在四周平坦、低矮的沙丘簇拥下格外引人注目,是方圆几公里范围内的明显标志物。 沙丘顶部密植着多棱形木柱,如同森林,这样的遗存形式在国内外独一无二。木柱多达100多根,高3米至4米,其间竖插着十多根卵圆形立木。在墓地中心,相当显著的是一根中段呈八棱形,顶部为尖锥状的立木,充满神秘意味。 据说,当年奥尔德克发现墓地时,立柱所在之处曾经有一座小木屋。厚厚的木板构成了小屋的墙和顶,屋顶上还盖了一张牛皮。木屋内墙则涂染成红色,屋内地面上散置着牛头。 就在小屋中部,奥尔德克曾挖出过一口内盛女尸的棺木。 贝格曼记录:柱子暴露在空气中的部位,颜色已消失殆尽。但将柱子基部的沙移走后,可见其表面曾被涂成红色。 看来这座“死神的立柱殿堂”,曾经笼罩在一片耀眼的红色之中。 人们将这些木质纪念物涂成红色,对魔法的敬畏肯定大于对美学的追求。红色是墓地的颜色,也是生命的颜色。 而首次发现“一千口棺材”的奥尔德克则认为,那里住着伊比利斯(魔鬼)。他因此非常恐惧,不敢带贝格曼前去。 他觉得墓地充满了令人生畏的气氛:15年前发现这个地方时,奥尔德克的一个同伴病倒了。而他自己在那里过夜里时,半夜突然从梦中惊醒——他看到了可怕的幽灵。 后来,奥尔德克则要求带上枪,因为魔鬼惧怕枪。 整个墓葬分5层,第5层即底层墓葬建于厚厚的沙丘上。这个墓葬的南北两侧,各立着一排整齐的、保存完好的木栅墙,它将墓地分为南北两个墓区。 南区墓葬有139座墓,保存较好。北区墓葬由于罗布泊强烈的东北风的侵蚀,绝大部分墓葬被破坏,现仅存28座。 另一个有趣的特征是类似船桨的纪念物。它们或为极度夸张的大桨,或类似芭蕉扇形立于地表,一共有10个。桨片的下方通常有一条由数道刻线结成的装饰带,它也曾被涂成红色,“不管怎么说,这些桨形物暗示着埋葬在这里的人们生前经常划桨。” 若按一般程序挖掘小河独特的遗存,发掘结束后墓地将不复存在。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小河考古队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建议:在保证获取墓地全部资料的前提下保留底层遗迹,为后世子孙留下这一珍贵而奇特的文物景观。 这意味着他们的劳动变得更加艰辛。在发掘中,那些高达四五米的立柱大多已露出柱根,容易倒下。考古队员一边清理沙子,一边留意木柱的动静,在一座座阴森的墓葬里,又增添了相当紧张的气氛。 队员这样描述:“开始是不停地出汗,到后来没汗可出了,人也差不多快成干尸了。” C罕见的船形木棺 木棺如同一只倒扣在岸边的木船,主人安静地仰躺在里边,仿佛超越了时空。 小河的墓葬排列密集,高低错落,在寒风或者热流中耐心细致地清理墓葬极为辛苦。清理者常常只能在墓与墓之间的“夹缝”中保持一种姿势:或站、或跪、或趴、或蹲。 小河墓地出土的这种奇异的墓葬引起考古学家强烈的兴趣。木棺如同一只倒扣在岸边的木船,主人安静地仰躺在里边,仿佛超越了时空。墓葬形制均为竖穴沙坑。棺具基本统一,由两根完整的胡杨木做成弧形侧板,个别的做成直板。两块侧板相对合并,将两端分别揳上。 棺盖上放置着几块横着的小木板,活牛被当场宰杀、剥皮,用新鲜牛皮包裹整个棺木。牛皮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收缩,最后严密地将棺木裹紧,表面变得像盾牌一样坚固。 通常在牛皮中部放一把红柳枝,一枝芦苇。也有的在棺头的牛皮上放一把碎石。 “我们揭开牛皮,棺木在牛皮的包裹下新鲜如初,棺内甚至没有一粒沙,墓主人就那样静静地安睡于‘船’中,原始安全又妙不可言的设计令我们窥见千年前这片大地上土著居民的安息时刻。”考古发掘者感叹着。 考古者从一些保存着原始状态的墓葬中对当时的埋葬过程做了大致推断:先挖沙坑,然后将包裹好的死者放入,再依次合并棺木,覆盖盖板、牛皮,继而在木棺前后栽木柱,最后在墓坑中填沙,堆起沙堆。 棺前的立木大部分被掩埋了,因此,立木上涂红、涂黑的痕迹历历在目。 位于木棺最前端的高大粗木柱上部露出当时的墓葬地表,成为明显的墓葬标志物。 考古发掘发现,露在沙丘表面的仅仅是立柱的一部分,它们的大部分都埋在沙土的深处,每一个立柱下面通常都有一具棺木。 从一个巨大的立柱向下挖到1米多深的时候,就会发现下一层的棺木。而更下一层的棺木立柱的顶端已经和上一层棺木及立柱交错在一起。 D神秘夸张的生殖崇拜 古代小河地区的居民曾在这高高耸立的沙丘上以特殊的方式祈求人类繁衍。 小河墓地的外观是沙山上密集矗立的多棱形、圆形、桨形的胡杨木柱。这些木柱约有140多根,高出地面2米至4米。多棱柱的棱数从6棱到20棱,其中7棱、9棱、11棱较多,尤其是7棱最多。这些数字很神秘,似乎大有深意。但学者目前尚未明白。 另外,墓葬头部的立柱形状根据死者性别差异而不同。若死者为男性,则立柱如桨形,桨面涂黑,桨柄涂红,柄端刻7道旋纹。若死者为女性,立柱就是多棱形,上粗下细,高度一般在1.3米至1.5米左右,上面涂红,缠绕毛绳,绳下系一草束。 考古者认为,两种立木的象征意味很明晰:柱体象征男根,“桨”象征女阴。 埋葬时,女阴和男根立木与木棺一起被掩埋在墓室中,在墓室最前端,另立一根高约3米或5米的粗木柱,木柱露出地表的那部分涂红,成为醒目的墓葬标志物。有些木柱顶端还要悬挂牛头。 这些粗木柱根部放置着一把芦苇、一把骆驼刺、一把麻黄,或者是一把甘草。草束中夹着芦苇秆和羊腿骨,旁边放一只草篓。 墓地还发掘出一些保存基本完好的木雕女像,雕像身高1.4米,细腰,臀部丰硕,腿部曲线流畅,肌肉健壮有力,两手呈前后摆动的姿势。贝格曼当年在小河墓地也曾觅到一件阴茎突起的男性雕像。这些男女雕像寄托着当时人们对强大生殖能力的崇拜。他同时发掘过12座墓葬,其中有多件木质雕刻的男性生殖器,称为木祖。 其中一具木祖从中部掏空,内置蜥蜴头骨,木壁涂染成红色。在一些非实用的木质棒形器上还精心雕刻出吞食状的蛇形。而蛇与蜥蜴在古代先民的意识中都有象征男根的含义,表达着生殖崇拜的意念。 可以这样想像,古代小河地区的居民曾在这高高耸立的沙丘上以特殊的方式祈求人类繁衍。 新疆考古队最后一次发掘还发现了一座木房式的墓葬,学者也称“居室墓”,推测贝格曼当年记录的木构房屋即为此墓。可惜墓葬已严重被盗,但从考古者清理到的遗物可判定其规格不同于一般。 居室墓由木结构的长方形墓室和梯形墓道组成。墓室面积7平方米左右,深约1.5米,由多棱形的粗木柱和宽平的木板建成。木柱位于四角和墓壁中部,顶端有承接梁,外侧以木板作壁板,墓室中部立一块隔板,形成前后两室。室内壁板、木柱上涂红、黑两色,呈S纹、竖条纹、网络纹等。 墓室外壁覆盖着多层牛皮,牛皮上撒着一些碎草。墓道结构简单,由侧放的木板、木柱围成,底部铺有一层碎泥块。墓道前耸立一根高近3米的木柱,上面刻有8周凹槽纹路。 墓内不见尸体,仅仅在沙中发现一节肱骨和一节胸骨。 鉴定认为,居室墓的主人可能为一位成年女性。室内遗物不多,仅有圆形石质权杖头、木雕人面像、带有金环的圆形铜镜、铃形铜器、彩绘木牌以及百余件牛头和羊头。 考古者推测,从这一角度看小河墓地,则它不仅是一般的葬埋场所,更多地是该地区先民进行祭祀活动的圣地,是他们心目中的神山,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 E谁是“殿堂”的主人 这是一位成年女性,她静静地安睡,头东脚西,笔直地仰身。 小河墓地多为单人葬。只有两例除外,一例是北区一名女性和一名婴儿的合葬;一例是南区两具男性尸体的合葬。在已发掘的167座墓中,儿童墓不到20座,多为成人墓。 在照片上,我近距离欣赏了一座墓室的女主人。这是一位成年女性,她静静地安睡,头东脚西,笔直地仰身。她身高约1.5米,脸颊呈灰白色,面貌姣好,窄额、宽颧骨、眼窝深凹、依稀可见眼睫毛。她的鼻梁小巧、嘴巴微启、灰棕色头发长及肩部。她全身由一块棕色毛织斗篷包裹,斗篷上下颠倒,有饰穗的底边裹在头部。 斗篷的右侧边缘放着3个内装麦粒、麻草的小包。外棺放一只草编篓,斗篷下还垫着另一块残破的斗篷。 这位女性头戴浅棕色尖顶圆毡帽,帽上插有羽饰,缀着红毛绳,伶鼬皮。腰部围着毛织腰衣,腰衣下面的饰穗长达膝部。她脚蹬短腰皮靴。颈戴石珠、玉片和缠有羽毛的毛绳项圈。右手腕佩戴着毛绳缀玉的手镯,右臂内侧放着一根细长的红柳棍,右臂下有一把红色雕花木梳。 她的身体上撒满麻黄小枝,颈部、腹部、腿部有大大小小的乳白色块状物,腰部的麻黄草上放着木祖、皮囊、羽饰,肩膀旁堆放着一些细碎的牛耳。 她身旁的小孩有着浅色的头发,高高的鼻梁,神情安稳地安睡着,可辨认出其白种人的特征。 小河墓地棺内随葬品十分丰富,男性棺前“女阴”立柱下面有冥弓和木箭,墓中常见缠毛线、束鬃毛的牛蹄或羊蹄状的木器以及带皮套的羽箭。墓层不同,陪葬也明显不同,有的墓葬中的冥弓大得多,有的很小。而女性身上通常放有木祖、皮囊和木梳。 在一些女性死者身上,还发现了玉手镯、项链、随风飘舞的长羊毛穗饰、玉珠等,透出一种朴素的美。而麻黄枝被安放在每一个死者身旁,考古队长猜测:“麻黄在一些原始宗教中被视为不朽之物。” 墓地上层墓主的尸体保存较好,是珍贵的干尸标本。下层则已成枯骨。 棺内的一具皮木雕人像极其完整:用一块胡杨木简单地雕出人的头、躯干和下肢,以细木棍为双臂,面部随意刻出细槽状的双眼,嘴和微隆的鼻子。 用一张完整的猞狸皮把木人牢牢裹住,猞狸的两前腿正好套住木人的双臂,棕黑色足趾的爪子恰巧搭在木人手上,两只后腿包裹着木人下肢。猞狸面部开有三个小孔,露出木人的嘴巴和眼睛,木人右眼细长的睫毛清晰可见。这种木雕人像的葬式葬像及全身衣物都与真人无异,大概是某一死者的替代物。 经人类学专家现场鉴定,在人种类型上,小河的人种属于欧罗巴人种。这与20多年来新疆考古界已取得的古代罗布淖尔居民的体质人类学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在这片地区,距今约4000年的青铜时代的居民主要为白种人。而到了楼兰王国时期,蒙古人种的居民成了居民的重要成分之一。虽然种族不同,但都是西汉王朝属下的楼兰国子民。 小河考古队考古学家的看法是:小河五号墓地规模宏大,从形成到废弃应该延续了较长时间。墓地墓葬分层明显,不同层位的墓葬从布局结构、木棺形制、葬俗葬式、随葬品都发生了变化,这些为小河考古文化的分期奠定了基础。 从棺木形制、死者裹尸斗篷、随葬的草编篓、麻黄枝等文化因素分析,小河墓地与1979年在孔雀河北岸发掘的古墓沟第一类型墓葬以及1980年在罗布泊北部发掘的铁板河墓葬有不少共同之处。 考古队通过发掘还发现,小河墓地的沙丘并非自然沙丘,而是经过长时间连续建构墓葬人为形成的。 第一层至第三层墓葬之间文化关系更为紧密;第四层与第五层之间更为紧密,两组墓葬之间文化特征有所不同。越往下层,距今的年代就应该更为久远。 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其1939年发表的《新疆考古研究》中提出了他的看法,他推断小河墓地年代早于汉朝统治楼兰王国时期,即公元2世纪到3世纪。 墓葬所属文化等同于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北发现的36号墓,斯坦因在孔雀河北岸发现的LT、LS,这些墓葬都具有典型的土著特征,存在着年代上的差异,而“小河五号墓地应该比罗布泊其它土著更为古老。” 学者认为,确认小河墓地存在的时代,分析墓葬遗存,将有助于了解远古居民物质、精神文化的众多信息。 现在,小河古墓引发着人们追求罗布淖尔古代文明神秘未知的一切。比如:这里的墓葬为何要层层叠压?那些胡杨木柱,桨形、多棱形的立柱有什么意蕴?是哪些能工巧匠雕刻了它?墓地为什么涂着红色?这个沙漠中的墓地孤寂地矗立着,它们因何而来……(原刊《新疆经济报》) 也有学者提出,寻找失落在小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无论如何不能疏忽了小河流域环境变迁这一残酷的事实。 这是一个国内外独一无二的墓葬场所,小河墓葬的秘密期待着考古学、环境学、人类学、植物学、动物学、原始宗教学等众多学科专家的共同探索。 人们期待着谜底。 (祝平安)(原刊《新疆经济报》) 【友情链接】 北京墓地、、、、、小河墓地业主论坛、小河墓地属于若羌县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区、小河墓地社区电话招商中、小河墓地学区房、小河墓地优缺点、 |